根据美国心理健康协会(Mental Health America)的分类标准,常见人格障碍共有10种,分别可被归于以下三组:
A组(Cluster A): 以奇异或古怪的行为模式为特征(偏执型、分裂型,以及分裂样人格障碍)
B组(Cluster B): 以戏剧化、情绪化或反复无常的行为模式为特征(边缘型、自恋型、表演型,以及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C组(Cluster C): 以焦虑恐惧表现为特征(强迫型、依赖型,以及回避型人格障碍)
DSM-5对上述提及的每一种人格障碍都有详细介绍,下面是这10种人格障碍的一个简要概览。
A1. 偏执型人格障碍(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患者通常从成年早期开始表现出信任问题,即反复怀疑他人在欺哄自己、强行曲解他人的善意言行等。DSM-5中对这种人格障碍的定义是“对他人无差别地不信任与猜疑,以至于普遍将别人的一言一行解读为居心不良的一种心理行为模式”。
即使是完全没有恶意的对话,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也往往能“听出”夹枪带棒、话里有话;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他们依然会认为对方在拐弯抹角地攻击、侮辱自己,并因此记恨在心,久久无法释怀。
A2. 分裂样人格障碍(Schizoid Personality Disorder) DSM-5对这种人格障碍的定义是“脱离正常的社会人际交往,情感表达范围受限”。尽管通过团体治疗等手段,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可以习得足够的社交技能,但由于社交动机的匮乏,这类患者往往不会主动选择接受治疗。因此,也有人说他们就像是现代社会里的隐士——无欲无求、独来独往。
A3. 分裂型人格障碍(Schizotypal Personality Disorder)
患者的特征是存在社会交往困难,并伴有认知与知觉扭曲和古怪行为。患有分裂型人格障碍的个体可能会有不合常理的怪异信仰,或是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比如相信自己有千里眼、读心术等。这类患者在与直系亲属之外的人交往时,可能会发生过度的焦虑反应。这一情况可以通过团体治疗习得社交技能来改善,但与分裂样人格障碍患者一样,他们也往往不会主动寻求治疗。
B1.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
患者典型的特征是不能有效地管理情绪,行为冲动鲁莽,有时有攻击性行为,人际关系及亲密关系不稳定。此外,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可能渴望亲密,但他们强烈而不稳定的情绪反应往往会疏远他人,造成自身长期的孤立感(详见“我用光了所有表情,从人群中仓皇逃走”| 关于沉默型边缘人格)。
需要注意的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经常与双相情感障碍混淆,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情绪不稳定。对于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人来说,情绪的变化会存在数周甚至数月;而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变化周期则要短得多,有的甚至短至一天。
B2. 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患者的典型特征是对自我形象有不切实际的预估,并伴有夸大的自我认知,比如认为自己非同一般、天赋异禀,有别于普罗大众的独特存在。此外,患有自恋人格障碍的个体还有一个显著特点是不善于与他人共情,因为他们往往过于傲慢而不屑于去了解并体谅别人的感受。
不仅如此,患者还可能存有偏离实际、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可以毫无愧疚地在人际关系中操纵、剥削他人,并认为自己理应得到特殊对待(详见恶性自恋:爱子心切的父母和心理失常的孩子)。
B3.表演型人格障碍(Histrionic Personality Disorder)
“戏精”一词可以很好地概括表演性人格障碍患者的特征——即使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他们也常常“浑身是戏”。患者对他人注意力有着近乎病态的渴求,戏剧性的动作、浮夸的表情和不合时宜的性暗示言语都是他们博取关注的常用手段。
与此同时,患有表演性人格障碍的个体往往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很善于捕捉他人的情绪线索并据此迅速“进入角色”。一旦察觉到自己不再是全场中心就会感到明显不适,并更加用力地以出格的言行换取他人的关注。此类障碍的患者同时也可能患有BPD,个体通过辩证行为疗法治疗后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B4.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个体的反社会行为往往从儿童期或青春期早期就初现端倪,而且会一直发展至成年期。患者具有一种无视他人意愿、感受,肆意侵犯他人权利的认知、行为模式。他们的特点是富有攻击性、行事冲动、善于操纵和利用他人、伤害他人而毫无愧疚之心、漠视一切道德法律,极具破坏性(详见“良心是什么?好吃吗?”| 反社会人格障碍与心理变态 - 一隻鹿的文章 - 知乎)。
具体而言,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缺乏与他人共情的能力,对他人的感受往往报以冷漠、轻蔑的态度;他们还可能十分高傲自负,有着夸张的自我评价,并且通过使用一些常人不熟悉的术语表现出一种流于表面的专业形象,借此提升自己个人魅力。对于这类患者,目前尚未发现有效的治疗手段。
C1. 强迫型人格障碍(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患者会表现出对细节、规矩、秩序的过分关注,有完美主义倾向。在工作中,他们可能十分高效、值得信赖并且颇有计划性;在个人生活中,他们拒绝一切变化和意外事件,喜欢一些可预见的、高度程式化的生活,并倾向于严格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详见OCD 与 OCPD : 跟有洁癖的人做朋友是种什么体验?)。
强迫型人格障碍不等于强迫症,但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却可能同时也是强迫症患者。强迫型人格特征如严责苛刻、完美主义和控制欲会使得强迫行为更难改变——因为外界的帮助和他人的干预都意味着完美幻觉的破灭。
C2. 依赖型人格障碍(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患者的特征是过度地依附他人、有强烈的情感需求,并伴有与依附对象分离的恐惧。患有依赖性人格障碍的个体通常无法独立承担责任,一旦离开他人的支撑就会像是面临世界末日一样感到自己的生活即将分崩离析。由于害怕失去对方,他们不仅不敢表达与对依附对象相左的意见,还可能对其惟命是从,甚至不惜以牺牲自己尊严、健康等代价满足对方的要求。
C3. 回避型人格障碍 (Avoidant Personality Disorder)
患者因为害怕会被别人拒绝而存在社交退避行为。患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个体可能常常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或能力不足,对负面评价非常敏感。因此,他们一般倾向于回避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场合,除非能确定社交环境足够“安全”。此外,个体也许不会意识到自己是患上了人格障碍,但与他们走得很近的身边人可能会注意到他们与常人的不同之处。
人格障碍患者同时也很容易患上抑郁、焦虑,或是陷入药物滥用的怪圈。虽然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可以得到控制,但问题在于患者往往并不认为自己有问题,更遑论同意接受治疗。往往只有在病情严重恶化、情况危急的状态下,他们可能才会勉强同意就诊。好消息是,一旦进入治疗程序,大部分人格障碍患者的不良心理、行为模式都可以通过社会心理干预(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获得改善。